在文字的褶皱里寻找微光
——读林清平的《路过人间》
□王保利
《路过人间》是作家林清平的最新散文集。他以细腻的笔触、真挚的情感与深沉的思索,记录了对生活、自然、亲情与生命本质的体悟。作为当代微文学的代表作家,林清平始终以禅意哲思和清雅文风见长,其作品融儒家仁爱、道家自然与释家空灵于一体,从日常琐事中阐发深远意境,实现“小中见大”的审美追求。
该书共分六辑,既有对故乡风物的深情回望,也有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捕捉。无论是写茅草岗、林荫道,还是雨季独白、光的韵律,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真实而深切的感悟。读《路过人间》,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门。它不是文字的堆砌,而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,一次对尘世百味的温柔凝望。
林清平对自然的书写,远超景物描摹的层面。在他笔下,草木光阴皆成为生命的隐喻与精神的镜像。在《年轮里的晨光密码》中,他写道:“年轮里封存着每个凌晨的露珠,昨日的露水渗进根须,此刻的晨光正唤醒新一轮生长。”这已不仅是观察,更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索:时间如何在生命中留下印迹,过去如何滋养现在,而现在又如何悄然孕育未来。
在《你也是一片新绿》中,他将人的处境与柳树新芽并置:“有的舒展在向阳的高处,有的蜷缩在背阴的角落,可它们都在用同一种绿意回应春风。”这类比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,提醒我们:无论处于何种境遇,生命本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与可能。
同样令人动容的,是他对亲情与乡土的书写。《父爱如林》中,父亲种下的林荫道成为村庄的公共空间,这种无私超越了个体情感,成为一种道德象征。作者从父亲的实践延续至自己的写作,完成两代人之间的精神传承——从实体树木到文字慰藉,从物质赠予到精神滋养,实现了价值的创造性转化。
在《团圆与时光的诗》中,他将中秋月圆之景升华为对时间本质的思考:“月光漫过窗棂时,忽然明了那些急切的期盼原是时光的馈赠。”林清平笔下的乡土从不是封闭的怀旧空间,而是开放的价值源泉。如《家风的根基》一篇中所言:“家教如根,深埋着人性最初的形态;教养似灯,照亮着代际传承的轨迹。”这种将私人记忆公共化的写作策略,使个人经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。
《路过人间》最珍贵之处,在于它对生命本质的持续追问。林清平从不提供廉价答案,而是邀读者共同思考。在《生命的原动力》中,他将爱喻为春耕的犁痕,暗示爱既是一种破坏,也是一种创造;既揭开旧伤,也孕育新生。这种辩证思考避免了对生命的简单化理解,坦然承认痛苦与希望往往同根同源。
《清空和填空》中的思索更为深邃:“有些期待永远悬在星空,有些逃亡注定没有终点。”这近乎存在主义的表达,揭示了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:我们永远在追求无法完全获得之物,而这本身构成了生命的意义。林清平的智慧在于,他不回避困境,不陷入虚无,而是在其中发现坚持的价值。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写:“你点亮的心灯,终成温暖人间的一束光。”这句话凝聚其生命哲学:承认黑暗而不被吞噬,于有限中创造无限,在短暂中触及永恒。
《路过人间》恢复了散文最本真的使命——不是装饰生活,而是揭示生活;不是逃避思考,而是深化思考。林清平的文字如一束微光,照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,让平凡事物变得陌生而新鲜。当我们跟随他的笔触重新注视一片柳叶、一道年轮、一条林荫道,我们实则是在重新学习观看、感受与存在。
在信息爆炸而意义匮乏的时代,《路过人间》提醒我们放慢脚步,于文字褶皱间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微光。它们或许照亮不了整个世界,但足以照亮自己的道路——而这,或许就是文学最根本的价值。
投稿邮箱:1579616793@qq.com
(请注明姓名、电话及具体地址)
长按识别二维码